我们不比快消品,复购率高,原材料充足成体系,可以规模经营。箱包大多数还是小厂经营的模式,一来是原材料的问题,二来是设计与人工,三来是机器和模板。我们遇上互联网,是秀才遇到兵。除非我也昧着良心用违规的化工材料,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张庆说的时候言语有些愤愤不平,而后他说出了另一个可以佐证观点的行业事实。
“银行和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你知道我们这行融资有多难吗?到银行贷款一说是搞箱包皮具的就会被秒拒。各大银行已经将箱包皮具列入高危名单。我一个朋友在这个行业做了15年,抵押了房子第三次打算卷土重来时,又亏得一干二净,现在负债一身回家卖香烟了。” 张庆掸了下烟灰,语气中满是心酸与无奈。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觉得互联网是个好事,毕竟可以将我们的包包通过网络的渠道展示出来。但是总有人受不住诱惑叛变了初心。拿一个最普通的男士头层牛皮钱包为例,各项成本加起来最起码不会低于30元,但是在网上,19.9就可以买到一堆。”张庆惦着手里的钱包,如是说道。
2、盲目冲击品牌化,事后徒留一地鸡毛
几年前,在主导支持下,无数的厂商转型线上推出自己的品牌,一位工厂老板和张庆开玩笑说:“现在我们没有几个网店,不注册几个商标,都不好意思和人说我们是做皮具的...”后来他却跑路了。
张庆认为,这是箱包行业在互联网语境下陷入的又一怪圈。
互联网为箱包行业打开了视野,各地材料信息报价一目了然。只需要去到现场实调一番就可以轻松实现合作。
这让箱包从业者从心底油然生出一股豪气,仿佛通过互联网就能掌控全世界。
但是箱包行业的商业逻辑从来不是原材料的拼凑。平车、同步车、高车、纸格、材料、裁床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及设计让箱包行业更加倾向于技术性。
所有做品牌的从业者,都有制霸一方市场的野心,但是对于箱包产业,行业大型工业化的没落几乎成为必然。时代厂商的上市已经是代工企业所能触及到最高的天花板,想要自己出品牌,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箱包市场的现状,多数都是外企的代工厂,国内遗留众多的加工企业,是外贸加工时代的产物。它们追求人工上的低价,但如今,东南亚的人口红利时代到来,已经有众多产业开始转移战场。
当年如火如荼的品牌化经营死掉了一大批箱包从业者,如今事后一地鸡毛,想要重新做回代工又已经失去了机会。
3、白嫖的生意,手工皮具艺人的困境
张庆告诉我们,“手工皮具的现状前两年可能还好些,但是很快也不行了。互联网对手工皮具艺人不太友好,坚持到现在的,都是用爱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