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刚刚下海时,当过教师的刘永好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怕他们为老师感到惭愧。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鹌鹑蛋,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还觉得不好意思。
依靠卖手表、卖自行车凑到的一千块钱起家,四兄弟从蔬菜种植到孵化鸡雏,从“鹌鹑大王”到“饲料大王”,中间经历了种种艰辛,甚至孵鸡时遭遇灭顶之灾,但在时代前进的洪流和百折不挠的奋斗下,他们在“万元户”的说法刚流行时,资产就已经过亿。
如果说84派实体贸易为主流的消费市场,满足的是当时从无到有、从混乱到规范的物质需求,那么99派互联网浪潮下改变更多的则是传统生意模式,一个线上的虚拟互联网生态商业体系。
1988年,马云毕业了,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从此“马老师”这个称呼,将伴随他一生。
马云教书的风格与别的老师不同,他讲话比较有趣,同学们都爱听,甚至有逃课来听他的课的,很快,马云就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课之余,马云还去杭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的夜校兼职教英语。在那里,马云认识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日后成为马云的首批创业伙伴或者客户。
1995年,马云有了一次去美国的机会。当时,杭州桐庐县政府和一家美国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美方没有按照合同付款,需要一个懂外语的人去交涉。由于马云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桐庐县找到了他,给他安了一个“商务代表”的头衔,委托他去美国谈判。办完公差后,马云去了西雅图。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过的东西:互联网。马云在杭州有个朋友比尔是美国外教,他的女婿斯图尔特在西雅图VBN公司工作,马云通过比尔找到了他的公司。
根据马云日后在央视《人物》栏目的讲述,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马云小心翼翼地在雅虎的搜索栏输入了四个字母:BEER(啤酒)。搜索结果出来了,马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但是没有中国的。他输入“中国啤酒”,但是返回的是“No data”(没有数据)。马云问斯图尔特,能不能给我的翻译公司做一个网页放在上面?斯图尔特说没问题。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网页,上面只有一段海博翻译社的简介和一个邮件地址。然后马云就逛街去了。
2个多小时候,朋友告诉他,有人发邮件给你了。马云欣喜地回到住地,打开邮箱一看,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5封邮件。其中一封说,这是我在网上发现的第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你们在哪,我想跟你们做一笔生意。
这就是马云第一接触互联网的经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几天以后,马云回国,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样最贵重的东西:一台486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