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热闹了近半年的小米上市规划终于尘埃落地,只是首日表现没了当初高喊千亿美元市值的意气风发。
上午小米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7港币,盘前竞价即跌破发行价,开盘后一路走低,最低跌至16港币每股,跌幅5.76%。对此,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大市不好,短期股价不是最重要的,长期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首日破发在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2012年Facebook上市第一天微涨了0.6%,次日即大跌11%,跌破发行价,而亚马逊上市后的13个交易日里,有5天都在发行价以下,更何况7月10日小米股价开始高开高走。
长期表现是上市转折点出现后最能呈现公司价值的标尺,只不过就目前来看,小米真的有驱动股价攀升的机会吗?
前景不容乐观。
港股还是小米的“蜜糖”吗?
尽管一级市场的寒冬警报让小米选择提前赴港上市,但低迷的港股却未必能成为小米的救星,概括地讲,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小米短时间内股价也许很难有巨大增长的机会。
进入2018年后,港股迎来冰火两重天的焦虑时期。一方面,受内地独角兽集体上市的影响,港股上半年成为全球最热的IPO市场。据Wind显示,截至2018年7月4日,港股共新增103家上市公司,其中包含3家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的公司,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长49.28%。
但另一方面,港股发行的新股破发率惨不忍睹。Wind数据所知,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的企业)企业中,破发率高达75%。曾被市场称为“新经济五剑客”的众安、阅文、易鑫、雷蛇与平安好医生,股价均呈现较大跌幅,其中易鑫和雷蛇的股价已较历史高位下跌超过50%。
而且今年港股市场对新经济公司IPO的反应可谓是冷淡许多,虽然上市公司数量创新高,可总融资额为503亿,却较去年同期反而下降了8%,也是自2016年以来的低位。
联合一级市场更为惨烈的现状,可以发现,整个市场实打实的迎来了一阵“钱荒”。追根溯源,银行体系是一、二市场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渠道,一关闸限水,自然资源紧缺,“有钱人”都缺钱了,谁还大规模地再往亏损的新经济公司砸钱?
而具体反映到独角兽们上市,原本关于中国一级市场估值过高的质疑便不绝于耳,现在通过上市逐步拉低价格,私募市场与公开市场的估值差异最终总会消失。这可能是一个重新估量公司商业价值的过程,小米就是典型例子,从IPO刚开始宣传的千亿美元市值,到雷军7月8日披露的543亿美元估值,中间已经腰斩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