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灿还留着一张华清嘉园某晚加班时拍的照片,照片中他穿一件黑色卫衣,戴黑框眼镜,神采飞扬。“有些经历是终身的财富,终生都难以忘怀。”
2
几乎就在许灿回到天津的同时,华清嘉园东侧底商桥咖啡也正式结束了 15 年的营业。
小纪到北京做快递员那年,美国人康为才 24 岁,刚从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毕业。在五道口,他结识了雕刻时光老板庄崧冽,也想开一家咖啡店。由于政策对外资注册公司的要求比较高,庄崧冽就把自己的品牌授权给了康为。在周边骑车考察一圈后,康为将店址选在了华清嘉园财经东路一侧,起名“雕刻时光同文馆”。雇员 45 人,营业面积近 500 平方米,三层。店面运营交给中国女孩丽丽,自己则回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继续读书。
那时五道口地铁站尚未建成,华清嘉园里还没有创业公司,街对面也没有华联大厦和清华科技园,财经东路一侧底商只有一家五角星酒吧。最初一批顾客单纯是被同文馆里的独特活动吸引来的:英语培训、讲座、音乐演出、辩论赛、双语竞赛、晒诗会。
2005 年,“同文馆”独立注册了公司法人,并于 2008 年更名为“桥咖啡”。康为从美国请了个厨师做餐品的研发,经典餐品改为美式早餐和帕尼尼,装修风格也改为美式田园风格。虽然不再有英语授课,但店里多了很多周边高校相约一对一教学的中外学生。康为后来解释说,桥想塑造一种国际化沟通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在美国都见不到的人,比如古巴人”。
丽丽比小纪和康为早两年到北京。她家在河北承德滦平县,从望京西做拼车回家只要五六十块,或者搭 2 小时公交车。亲戚朋友都在北京,有做生意的,也有嫁过来的。丽丽高中毕业后,也跟着进入中关村海淀图书城的上岛咖啡,从店员做到了经理,老公是同店的吧台负责人。
尽管在上岛积累了关于开店的大部分商业知识,但丽丽觉得奠定自己品味的是桥咖啡。2003 年,她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咖啡馆:密集的单人座木桌木椅,绿玻璃罩读书灯,红窗帘配着白墙上挂的艺术画。来人不都抱着笔记本、穿着正式,只为匆匆谈生意,也有埋头读书的学生,口语搭子,羞涩的年轻恋人。这种冲击非常直观:“别人为什么要进来?咖啡馆除了功能性,也要自己的一些文化在里头,不单是喝一杯咖啡。”
2008 年更名“桥咖啡”后,周边的创业公司多了起来。丽丽把三楼原本用作英语口语培训的三间小教室改成了 56 平米的大间,用来接聚会或者小型活动。除了北大清华的学生组织,最活跃的客人便是优盛大厦和华清嘉园里的一些创业公司。宜信在这里办过许多次活动,和丽丽对接的负责人每次都会提起,创始人唐宁最早在华清嘉园创业时曾多么频繁地光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