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最新的进展是,“网卫”在自家官网挂出了声明称,“从未趁机勒索商家,更未有胁迫商家收取保护费。从未恶意抢注商标,也没有开展商标代理业务。”不过,阿里方面却表示,将披露更多“知产流氓”勒索商家扰乱市场的恶行,并表示正在对“网卫”进行诉讼准备工作。
知识产权流氓们的黑暗一角已经被揭开
知识产权流氓在国内屡见不鲜。有不少知识产权流氓,专门在特定的节假日,双十一、圣诞节、春节期间发送恶意侵权通知,从而借此牟利。
知识产权流氓的存在又需要谈到法律层面的一些争议和盲点问题。
这里不得不说到国内知识产权领域非常有名的“通知删除”规则。早在2016年4月26日知识产权日,法治周末就曾组织过一场有关“通知删除”规则的讨论,专门研究如何既保护知识产权,又防范滥用知识产权,平衡商家合法经营权。
所谓的“通知删除”规则来源于《侵权责任法》,其中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然而,在实践过程之中,如果过分信任投诉人,投诉人的一纸通知就会直接将电商店铺的商品下架,很可能让卖家失去抗辩和举证的机会,误伤商家的正常经营权。而如果确系侵权,电商平台则又可能因为侵害后果加大而要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在当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的朱巍认为,当前“通知删除”的情况比较乱,存在大量的虚假投诉,很多投诉是没有理由的,一下子就把电商平台的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
过去在操作过程之中,电商平台一直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而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又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钻法律空子,形成了靠知识产权流氓行径牟利的黑色产业,这种黑色产业链甚至有越演愈烈的倾向。
比如说,有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在箱包类别抢注NIKE的Y型图案,甚至对NIKE官方旗舰店和官方授权店铺发起恶意投诉。在阿里巴巴平台介入沟通下,NIKE提供著作权证明,该代理公司才停止这种行为。
据淘宝平台治理部调查,有位70岁的老太太张某注册了上百个品牌关键词,例如“破洞”、“邮差”、“花苞”等,然后对涉及这些词的商品进行恶意投诉。这类词语相对冷门,但又是很多商品的不得不使用的关键字,商家一旦面临关键词的恶意投诉时,往往无可奈何。如果又是遇到双十一、春节、圣诞等大促节点,为避免节外生枝造成更大损失,也容易忍气吞声选择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