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招商 > 投资招商 > 耳冬影业转战港股,内容公司IPO太“南”了

耳冬影业转战港股,内容公司IPO太“南”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11 21:00:52 编辑:派代电商 手机版

文娱行业也是如此,资本寒冬说来就来,连声招呼都不打。然而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运行都遵循着一定的底层规律,在此之前行业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灰犀牛”提醒,只不过提醒再多似乎也无济于事。收缩业务,往垂直纵深方向延伸似乎成为行业的共识性默契。

蓝海与虚火相伴:文化资产天生的不确定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文化产业挂钩的行业似乎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文化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大众消费,但文化作为一种虚拟商品很难拥有真实商品所具备的标准化,无法用实体经济的评估模式去看待。而且用户喜好变化太快了,昨天喜欢日韩偶像和动漫,今天可能喜欢欧美潮流,明天可能就喜欢国学文化,用户自身的不确定性就导致文化产业的不确定性较强。

影视创作是需要通过作品来实现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流行周期,、市场生命周期、关注群体规模,但这些要素却是个很难估计的动态类别。

如今看来,IP经济似乎成为影视文化圈比较看重的产业“新大陆”,IP所体现出的商业价值和想象空间已经得以体现。但就目前看来,内容IP经济本身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硬伤,总结起来,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IP本身的时效性上。

如同网红经济一般,IP经济的兴起本身其实是基于每个人的喜欢经济学。但与此同时,“落魄网红”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太多太多,而每个IP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根本没有什么长盛不衰的IP。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IP经济开发的泛滥上。

碰上一个流量大的商业价值高的IP不容易,一旦碰上,相比文化创作公司肯定铆足了劲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适度的商业化举措对于IP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可一旦的商业化举措过于多,就会导致IP本身的营销价值稀释。

此外,很多文化创作公司为了让自己始终矗立在时尚文化的前沿,不断加大IP的开发和推广,推出一些列IP,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投资多回报少。相反,可能会给大众带来一种审美疲劳。

从认知心理学的思维来看,人是一个处理信息的系统。信息过少不敷使用,过多同样有害。多选择判断,需要动用个体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储备,以及相应的加工能力。在不能及时完成处理,形成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机体必然会感知到焦虑和郁闷。

比如近两年,延禧攻略等宫廷剧火爆,但随着这类融梗式内容烂大街,用户也会对此产生反感。

总的来看,对于影视娱乐等内容创作企业而言,找到持续稳定的内容创作形式可能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但文娱“挣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行业也将少上一些浮躁,多了许多踏实,从态度上看,倒也值得我们对内容产业的未来有所期待。(ps:向善财经原创稿件,订阅号ID:hlwdnexs,商务转载合作联系:a913613543,转载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文章TAG:IPO公司内容

最近更新

投资招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