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在积极响应中国家长诉求的同时,对于青少年大好局面的展望好像并未到来。
相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堕胎率给了中国家长一记耳光。互联网已经不好再背这个锅了,那责任又会在谁呢?
反思中国家长征战网络的历史,它的动机与高考之时堵在十字路口拦车的行为是不同次元的同一逻辑。
不同的是,外在的车辆可以被轻易拦下,但面对复杂的青少年的内心情景,绝不是拦住网络上行驶的车辆就可以避免的。毕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青少年正常的成长路径。
“网络纯净,心里感觉踏实多了!不再担心接触到不良信息了,放心!”这是中国家长对于网络净化真实的内心写照。网络净化绝不是一件错事,但仅仅是“眼不见心不烦”,就只能是家长们“掩耳盗铃”的自嗨罢了。
“不看不听不转,举报放下随缘。”没有教育的后续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这只是在安慰中国家长更为贴切。
互联网需要自省吗?
在2018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之中,15-17岁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率,农村青少年是城镇青少年的两倍。深入调查后发现,城镇的父母更善于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向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识。
至此真相有了些许的展露,归根结底,教育才是互联网之外的答案。
中国家长对于互联网的敏感说明了“罪恶”的确蛰伏于互联网。但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除去违法违规的信息,“男女恋爱情感”也同样充斥着诱导青少年恋爱的“罪恶”。
而供给这种“罪恶”的源泉,来自于成人群体,其中也不乏中国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罪恶”难以消除。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一下子蹦到青少年的眼前。
基于此,总有回避不掉的罪恶,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它们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方面,中国家长需要在互联网自省的同时,也思考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将这一切都归咎于互联网。
在此之前,中国家长的自我教育更为迫切与关键。
2017年,《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课本》试点发放,却在互联网引发了诸多争议。很多中国家长直呼课本“辣眼睛”,并呼吁停止教材进入校园。
可实际上,这本教材的内容经过严格审核,关于性教育和有关性侵害的预防教育也十分系统而全面,如果普及开来,会是中国性教育史上有所作为的一笔。
连经过有关部门审核过的校本教材都无法被中国家长接纳,这不得不说既无奈又有些讽刺。校本教材如此,在“罪恶”面前处于守势的互联网的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 ”。成为父母需要“持证上岗”。虽然这种建议在实践环节存在讨论的空间,但也可以说是一种警示。
近年来激增的儿童安全事件,作为监护人的中国家长负有更大的责任,在青少年的诸多问题中,中国家长需要先突破自我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与社会的严格管制与中国互联网深刻地自省。
如今南方正逢大雨,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和都江堰教会了古代劳动人民堵不如疏,希望充满自省精神的中国互联网能够让中国父母明白,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要比遮遮掩掩伪造一个自欺欺人的乌托邦好过无数倍。
这是中国教育的一道难关,也是中国家长需要更加成熟的互联网心理。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