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
第一步:标签(条件)
第二步:相似人群(样本)
第三步:相似人群喜欢的宝贝(共性)
第四步:宝贝合集(匹配)
........更全查看上篇文章。
今天从标签开篇,>>什么是标签?
正如字面意思,所谓的标签就是指特征属性的集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标签有3块:用户标签、店铺标签、商品标签。
>>店铺标签
可简单理解为某店铺所有产品标签的综合,通常取决于店铺的主营类目。主营类目占比90%,这应该是目前淘宝更看好的店铺(这与基本采取大量铺货的店群模式有些格格不入)。换言之,当店铺定位混乱,即主营类目不明确的时候,店铺的标签属性就被削弱。在计算权重的时候是要吃亏的。
>>商品标签
商品标签大约就是符合店铺标签下的一个再定位。
这其中应该包括很多具体属性,譬如:性别、年龄段位、消费层级、风格、客单价以及产品相关属性。商品标题,当然也是标签养成因素之一。
系统根据基本的产品标签,定向推送给拥有该标签喜好的消费者。比如你的产品是毛呢大衣,商品定位的消费者是18~24岁女士,消费层级是白领,风格韩版,客单价是100~200元区间,产品属性是甜美简约……那么,标签匹配度高的用户,在搜索相关商品时,就会优先获得展示。
>>用户标签
用户标签相对复杂,可分为基础标签和行为标签(人是善变的)。平台会采集一个消费者基础信息,如会员等级、购买力、地域等等(互联网没有隐私……)这些便是基础标签。
而通过浏览深度、关注度、加购、下单某商品的历史记录等等
涉及买家的行为,便是行为标签。
当然,行为标签为不停修正,甚至改变基础标签。比如某女白领在近半个月内经常浏览奢侈品,那么系统修正她原来“消费力一般”的基础标签.....那么,结合行为标签和基础标签就是所谓的用户标签。
>>>如何处理
标签的作用就是进行匹配。
首先你要符合用户的基础标签,通过行为标签去定向强化消费者的定向标签。
强化标签的范围就是符合商品属性的一个范围,在用户的标签获得强化的同时通过个性化机制带入商品进行转化和成交,即是用户标签对于商品标签的一个赋予方式。
这里补充一点,标签的布局是卖点放大,产品属性的放大,也就是标题的目标词卖点符合用户标签产品的属性,在相对的精准用户标签获得大量的转化和人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