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机器人应势兴起
无人配送运送方式的兴起,和新兴科技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受益于AI、大数据、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配送机器人、物流无人机的智能感知避让、路线规划、智能配送功能得以实现,这为无人配送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新基建政策的利好,更极大的推进了AI、5G通信技术的发展,让配送机器人、无人机有了在市场应用的可能。比如,在技术方面,具有高效率、高灵活性优势的物流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小范围应用,但由于航线安全等问题,一直难以在市场中普及。而随着5G、AI新基建的推进,配送机器人已经能够在大学校园等道路情况简单的场景进行应用了。
对比之下,拥有更高普及性的配送机器人,显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工配送相比,配送机器人的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例如这次双11期间,阿里的小蛮驴配送机器人就完成3万件包裹的配送,它和人工配送相比,要节省超过1万小时的取件时间。
另外,在服务质量、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也比人工配送也更占优势。一直以来,快递配送员的服务质量都很难保证,尤其是在派单高峰期,配送服务就更难保障,而配送机器人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它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也能把将配送环节的成本,从总成本中的占比降至3%之下。
以此来看,配送机器人在物流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洞悉了配送机器人市场前景的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互联网巨头争相下场
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阿里、苏宁、京东、美团,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2016年9月,菜鸟网络最先发布了“小G”末端配送机器人,这款配送机器人可以通过手机发出服务需求,将物品运送到指定位置;京东则推出了拥有发达感知系统的京东配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具备高负荷、全天候工作等优点。
继阿里、京东之后,苏宁也发布了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小时的“卧龙一号”配送机器人,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派送服务;美团则发布了“小袋”无人车,可以在复杂路况下自动躲避障碍物并自动规划路线,将外卖送到用户手中。
从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来看,各家都比较看好配送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其中布局较早的阿里、京东,近两年来为解决自家物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更是在行业频频发力以推进自家的配送机器人应用落地。
在目前的物流市场中,京东、阿里分别建立京东物流、菜鸟网络这两个庞大的物流体系,而配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则能为两家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极大的助力,这也是阿里、京东在配送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的根本原因。
对实力逊色于两家的苏宁来说,配送机器人在苏宁物流的场景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推进;美团的机器人也还需要和商家的深入合作,才能使其配送机器人在外卖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总体来看,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目前在配送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在市场应用方面也还面临重重难题。
难题依旧?
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场,配送机器人应用逐渐开始落地,但在交通安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的普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交通方面,配送机器人在道路行驶仍面临一些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交通情况复杂的道路上,配送机器人对紧急情况能否及时做出应对,仍有待考证。因此,目前市场中配送机器人的应用,仍局限于交通情况简单的场景。
其次,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的成本优势,也需要一定规模进行量产才能体现。例如,苏州穿山甲机器人CEO丁劲松认为,配送机器人普及还面临成本问题,只有规模量产才能低于人工成本。另外,配送机器人的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也需要通过规模量产才能进一步体现。
综合来看,配送机器人距离商业化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在阿里、京东频频发力的情况下,配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配送机器人距离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也越来越近了。
物流市场配送机器人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但在眼下,它还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在配送机器人商业化这条路上,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