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广的物流服务。据媒体报道,618期间,家住江苏常熟的王女士,在支付尾款4分钟后,就收到了智能快递车送来的京东618第一单。京东方面透露的数据更显示,618期间,全国超200个城市实现分钟达,92%区县和84%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全国日均单量预测准确率达95.5%。今年618,京东物流不仅快,而且覆盖更广。据了解,京在618期间正式投用了包括宁夏银川“亚洲一号“和西藏的首个大型智能物流仓启动,让更多身处“不包邮区”的人享受“上午下单、下午收货”。
更强的产业势能。今年618,京东通过“实”惠百万店计划以及其他一系列让利和提升消费体验的活动,联动了包括七鲜超市、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之家、京东便利店、京东京车会等京东线下业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药店、便利店、鲜花店、汽修店等多种线下中小商家参与618大促,吸引超5亿人次进入线下门店,帮助超12万中小品牌商家销售额同比增长翻翻、236个品牌销售破亿,带动全产业链2000万人参与此次618,帮助超200个产业带开拓销售渠道,实现数字化升级。如GJ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所言:京东618已不是单纯的消费属性,而演变成了消费生产双重属性,成为一个链接消费端和产业端,推动数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舞台。
更高的科技含量。618前夕,京东集团首次统合云、零售、物流多方618技术团队向人们揭示了京东618背后的技术内涵,京东云更是首次面向业界发布了包括C2M反向定制与智能客服、多模态内容生成与区块链防伪追溯、智能供应链决策、一体化供应链和虚拟数字人、支持超大规模数据融合的隐私计算平台、基于云原生的混合数字基础设施和液冷数据中心等十大技术的应用趋势。用官方的话来说,今年618是京东科技的首次全栈出征,通过覆盖售前、售中和售后全链路的超大规模AI应用,打造的科技618。
除了以上变化,国潮涌动、消费回流,乡村振兴,全渠道加速融合等变化也是今年618值得关注的点。
更快、更广的物流服务,更强的产业势能,更高科技含量带来的,是更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平台更强大的竞争力。
03
618多种变化“趋势”背后的京东物流和京东云
今年618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快、更广的物流服务,感受到更好的购物体验,离不开京东物流和京东云的支撑。
京东的所有项目中,物流是刘强东最为关注的业务线之一。京东物流成立于2007年,正值京东高速发展期。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物流行业效率低下,成本高、服务意识差。彼时刘强东发现,全年72%的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这是因为京东卖的产品价值高,被偷窃掉包的风险也大。发现问题的刘强东决定自己做物流,京东物流便由此诞生了。
为了做好物流,刘强东那几年融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物流建设上。2009年开始,京东在数十个重点城市建立起了配送站,并在京、沪、粤建设大型仓储中心。这一年,京东在物流体系上的投资为1.4亿。到京东“亚洲1号”超级仓储中心在各地全面开建的2011年,京东的年度物流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5亿,到2013年甚至超过了40亿。随着京东体量的不断增加,京东在物流上的投资也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仅在最近三年,京东物流的研发投入就达到53亿!
2007年到今天,京东物流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14年的持续投入,使得京东物流成长为了一家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据京东物流发布的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京东物流已拥有超过44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其中超过2500项涉及自动化和无人技术。
据京东物流首次发布的618履约数据显示,京东物流今年618全国日均单量预测准确率超过95.5%,32座亚洲一号全力护航,智能仓单日订单处理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京东智能供应链每天给出超40万条供应链智能决策,包括补货、调拨等;京东与64.3%的自营供应商实现了智能供应链协同,从而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正是基于智能决策的预售前置,今年京东618助力200个城市实现分钟级送达。
京东物流提升了用户的线下体验,京东云则提升了用户的线上体验。618期间,历经多年流量洪峰磨练的京东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JDOS)顺利对1000万核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与管理,让有限的计算资源在不同任务间无缝切换,用到极致。在云原生技术中台稳定支持下,实现资源快速灵活平滑扩容,部署更快、弹性更好,使整个系统能够从容地应对618流量洪峰,保证了用户访问、下单的流畅,以及京东物流揽收、分拣、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仓库管理、订单管理、智能调度、实时结算等开放技术能力,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敏捷运营。今年618,在云舰(JDOS)核心智能调度系统支撑下,借助离在线混部技术,使CPU资源利用率提升3倍,单位订单资源成本下降30%,交付效率提升150%。
2017年,京东就在CEO刘强东的主导下,提出了未来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今后五年,技术将是京东营收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物流、京东云在618中的支撑作用告诉我们,在技术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同时它也再次证明了刘强东“向技术要红利”战略转型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