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市经济 > 区市经济 > Uber模式适用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吗?——蒋勇 张向拓

Uber模式适用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吗?——蒋勇 张向拓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12 19:15:22 编辑:派代电商 手机版

但就法律服务,尤其是标准化程度低,个性化程度高的法律服务而言,提供服务的律师们能力差异巨大,但法律服务本身却牵涉着客户在人身丶财产等方面的重大利益。如诉讼,可能败诉就意味着公司的破产;如并购,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必然优先选择能力更优的律师,价格就会成为一个次要的因素。

为客户匹配合适的律师,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律师能力标定体系。仅仅依靠区位丶价格这样的简单指标是无法实现需求与能力供给的恰当匹配的。

其次,对律师能力的客观评定本身也是一个难点。

法律的专业性决定了客户不会拥有和评价出租车服务一样的评价律师的能力。一次打车服务到底好不好,司机的驾驶技术怎么样,服务态度怎么样,每一个乘客都可以很容易地做出评价。但是一个律师的能力怎样,提供的法律服务质量如何,客户是没有判断能力的。

客户能做出的判断,往往只能是对律师服务态度的感性评价,或者在案子输赢与律师能力之间的直接对应,这往往是片面和有失公允的。相较于Uber的客户评价模式,“Uber法律”的评价体系无疑应该更加复杂。

再次,个性化程度高的法律服务往往程序复杂丶周期较长

相较而言,出租车服务是一项十分简单的服务,司机只需要开车把客户带到某个地方,服务就算完成,耗时一般只是几十分钟,最多也就几个小时。但诉讼这样的高度个性化的法律服务却涉及到立案丶提交证据和各种材料丶出庭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即使实现了“一键呼叫律师”,也不过只是实现了客户需求与律师能力的初步匹配,后续的服务提供过程却没有丝毫保障。这很容易造成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律师逃避提供服务的问题,从而严重降低客户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法律服务的信赖程度。

最后,人们产生法律服务需求的频次远远低于打车的需求。

对所有人来说,出行是每天生活中的“刚需”。出于节省时间丶追求舒适等方面的考虑,一周多次打车,甚至在一天内多次打车都十分常见。法律服务却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的需求,而且有这样需求的人的分布很散,难以汇集到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上来。

以上几点,正是Uber模式难以直接复制到法律服务行业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Uber在出租车行业的巨大影响力,完全建立在它对出租车行业的深刻理解之上。有人说,“数据和算法才是Uber的司机”。Uber之所以能实现乘客和司机之间的高效精准的匹配,完全依赖于它为此精心设计的数据和算法。

只有真正抓住了传统行业的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传统服务模式的颠覆才会成为可能。

法律服务行业也是如此。在惊叹Uber模式可能为法律服务市场带来的冲击之外,回归对法律服务市场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深入探索,击破痛点,一款法律界的“Uber”才有可能横空出世。

我想,这一天应该不会太远。


文章TAG:法律电商中国模式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区市经济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