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欣欣骗婚事件,应该是近几周最令人心痛的新闻之一。作为创业者的苏享茂被前妻翟欣欣勒索1000万,无奈自杀引起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还未平息,而据核实,苏享茂和前妻翟欣欣都是世纪佳缘会员,并通过此平台认识结婚。
互联网平台再一次因为变成悲剧甚至是犯罪的滋生地而被诟病。
不得不承认,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已经日渐清晰:发达的互联网正在模糊现实与虚拟的分别,以及罪恶的边界。原本隐藏在人性中的恶意,在互联网平台上,已学会了把自己粉饰得光鲜亮丽,然后构成千变万化且触不及防的陷阱,等待着猎物们的自投罗网。
上当者,渐趋从无知小白升级为大学生、高材生甚至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优质人才。从去年的魏则西,到李文星再到苏享茂,三条鲜活的生命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葬送,而他们的死亡的路径之中,互联网扮演着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预测谁会成为下一个猎物。就像我们曾经无法想象,在互联网这一伟大的平台之上,求职会送命,结婚会伤财害命。
但我们知道,肯定会有下一个受害者。而到底是谁害死了苏享茂们,更值得深思。
真正承担后果的为何只有当事人
翟欣欣之恶,现在已经无需多言,网上任何可发声的平台都有大批人组团谩骂,基于事实、站对立场,总体来讲,多难听的话似乎都可以理解。这是普通民众的可爱之处,在法律尚未裁决之前,以一波舆论征伐试图打得恶人跪地求饶,而这种群众力量引导事件进展、最终走向正义判定的行为,也算是我国法治社会的一大“特色”。
更有特色是,由于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某个人受难,经过互联网发酵之后,便是人人自危,只是这又陷入了一个奇怪的逻辑:如同当初的孙志刚案件,普遍意义的意识觉醒,或是某项制度漏洞的弥补,似乎都得以人命作为代价。
可以预期,翟欣欣之流起码已成过街老鼠,甚至还将遗臭一生,而多数人喜闻乐见。不过相比尚有法律审判作为最后惩罚的当事人,将这一群“心机婊”、“绿茶婊”甚至是求财害命的渣女,推至普通用户面前的中介平台,其“帮凶”的罪责又该如何定义?
我们看到即使舆论再偏激,它们也只会以冷冰冰的“配合调查”或者不痛不痒的“道歉声明”,来承担口头上的责任,这时候就连擅长网络暴力的众多网友,对其批评都显得软弱无力。就像李文星事件中,Boss直聘一类求职信息网站,哪个不是在内部审查的外衣下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