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网接连发布《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这三篇文章,对算法推荐内容模式进行了严肃的三评。
对于算法推荐模式的批评屡见不鲜,而本次人民网却在最为密集的三天时间内对算法推荐,并且矛头也基本上是对准了今日头条,这其实也暴露了最早的算法推荐模式的缔造者今日头条发展至今的问题所在。
因此,我认为应当重新客观审视今日头条的价值,而关注的焦点也应当在算法之外。
平台内容的整体价值
三评的矛头对准的是“算法推荐”机制,表面上是在对算法技术的讨论,一切似乎都是算法的问题。
但今日头条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算法,而在于平台上的内容,通过内容今日头条最终实现了用户停留,商业变现等等,因此内容是关键,而平台内容的整体价值,也是今日头条价值所在。
算法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通过算法将一些低俗、猎奇、情色、造谣类内容推送给用户,并形成用户的时间停留,这是平台在纵容灰色内容的出现。
而纵容灰色内容,这一点与算法无关。这是平台价值观的问题。
所以要讨论的是,这种纵容的时间能够有多久,诚然各平台已经在对各种灰色内容进行清理,但是似乎无法遏止,如果想要吸引用户,就必须放出灰色内容,在道德与法律准绳上游走。
早在今年7月人民日报就发布了《新闻莫被算法“绑架”》,而人民网此次的三评又来得如此集中,可以视作是一次即将进行政策严管的信号,而如果严管真正到来,那么大量的低俗内容,必然面临清场。
届时,当用户时间变短之后,用户活跃也会面临必然的下降,资本也将重新评估。
补贴内容创作者的价值
再来说说作者补贴的问题,今日头条属于最早开通作者奖励机制的平台,早在几年前其就开通了“千人万元”计划,保证每一个作者最低每月拥有一万元的收入,同时头条的文章内容补贴也相对较高。
但问题是,由于算法机制的问题,很多写深度内容的作者,反而无法获得太高的流量,而依然是标题党、各种八卦、非验证的消息内容,成为了用户最为喜欢的内容,如此一来,真正写作深度内容的作者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反而培养了一批“做号者”。
在《做号者江湖》一文中曾提到
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写”20篇。高收入者可月入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