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0后姑娘马寅青
上喜马拉雅开设主播账号“逐光之声”
这一模式并不是喜马拉雅的新发现,早在两年前就已引入。经过长期扶持与孵化,目前平台上已诞生了年入百万元的残疾人主播。无论从商业视角还是社会视角来看,这样的资源结合在偶然背后存在某种必然性——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通过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不断出现。
各种资源调配也让喜马拉雅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行业内喜马拉雅已经处于领先,根据易观千帆,2020年5月喜马拉雅的MAU为9937万人,其余三家头部平台分别为4332万、2216万、1798万。2020年10月,喜马拉雅的MAU数据达到了1.1亿。
截至2020年10月,喜马拉雅平台的内容消费品类,从原先的328类增至393类。从人文、法律、奇幻、戏曲、评书、时尚,到数码、英语、情感、电影、养生、汽车,再到历史、科学、财经、天文、体育、旅行……与此对应的是喜马拉雅全场景生态流量破3.29亿。
即便如此,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真正的红利期还远未到来。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的测算,2018年国内智能车载音频的普及率不足19%,2020年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或逼近60%以上,而智能车载音频的普及率将超过31%。音频内容的应用场景在进化,这是始料未及的。
这个想象空间最吸引人之处是这样的:牢牢占领“耳朵赛道”,将“人+内容一体化”,让用户与IP的互动通道被打开,甚至是直接对话。用户与内容、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超越“从看到听”,进阶为“从听到说再听”,表面是运营内容,本质上是在运营人,人是活的,内容也会被激活。音频直播不就是这样吗?
另外还有硬件以及与此相关的AIot,智能、万物互联。智能音箱已经是巨头纷纷布局的赛道,但硬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背后的AI交互技术才是核心。喜马拉雅代表的音频内容平台至少在技术与内容开发上有机会介入更大的增长空间。
对于喜马拉雅来说,今年123狂欢节证明了一件事:已经完成从0到1的音频内容赛道,正在迎来从1到N的提速机会。